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工业经济》观点精粹 |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促进创新绩效提升

王峤等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2-31

图片来源:https://m.baidu.com/sf/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709篇观点精粹,欢迎阅读。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王峤,刘修岩,李迎成

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5期,原标题为《空间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的创新绩效》。




研究背景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中国的一些大城市积极投入到新城建设和新区开发的浪潮之中,这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展,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城市无序蔓延、空间结构失衡及城市单元协作困难等诸多现实矛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当前创新引领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对创新驱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中国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和空间结构加速演化的背景下,探索城市空间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明确何种发展模式更利于激励城市创新,这对于合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发现


王峤、刘修岩和李迎成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5期的论文《空间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的创新绩效》聚焦于识别城市层面的空间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探索城市规模在城市创新过程中直接作用与调节效应,更为细致地剖析什么样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促进城市创新,以及城市内部不同行业存在的效应异质性。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绩效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探讨,并且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创新之间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创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从形态多中心的角度考量城市空间结构,基于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xploratory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更为细致地识别出城市中的人口主中心与人口次中心,进而更为准确地测度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水平,这既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测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与方法,也强化了识别空间结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精准性。在考察城市多中心创新绩效影响的同时,还捕捉了城市规模效应,且考虑了城市多中心化与规模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从城市自然地理与历史因素方面,创新地使用了地表起伏度指数与清朝城墙数据来识别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发现:城市趋向多中心的发展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集聚进程,抑制总体的知识溢出,最终对城市创新活动产生负向影响。在中国,不少城市在尝试引导城市向多中心结果发展时会放大中心间的地理距离,增加隐性知识流之间的地理阻隔。且随着新中心的不断出现,各个城市中心的规模效应会被消解,中心集聚趋势被破坏,城市内部知识溢出受到阻碍。从产业层面看,多中心主要通过破坏城市内部跨行业多样化的外部性从而抑制创新;从行业异质性角度看,多中心空间结构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抑制作用要强于非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且多中心对创新的影响还会因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行业成熟的提高负向效应会逐渐增强,但一旦产业成熟度跨过一定的阈值后,其抑制效应则逐渐减弱。此外,城市多中心结构的负向效应会因为城市规模的不断提升而得到缓解与改善,这意味着在大城市尝试推行紧凑型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能是一条积极的城市化发展路径。




研究启示


该文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创新型城市应密切关注城市空间结构与规模对城市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考虑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以及行业发展状况,从城市整体层面改善城市创新环境,提升城市创新活力,从根源上助力经济长期和持续增长,并针对未来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扩张路径提出了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坚持空间紧凑的城市化原则,提倡更为灵活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在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需要积极鼓励要素的空间集聚,特别是对自身集聚优势并不明显的中小城市而言,更需要坚持紧凑式的单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避免出现“蛙跳式”等松散型城市扩张行为。同时,针对大城市可以适当调整空间结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紧凑型多中心化发展趋势,将多中心模式建设得更为合理。


第二,充分考虑城市规模及空间结构对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规模扩张带来的正外部性,利用城市规模这一有利因素缓解城市可能出现的多中心趋势带来的负外部性。针对大城市适当减少其扩张的限制措施,保证正常发展。重点关注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注重提升营商与生活环境,并积极鼓励农村人口的迁入,提高其规模等级,持续强化城市内部的集聚经济。


第三,针对现有部分城市的多中心空间发展趋势做出适度调整,避免出现松散无序的空间发展模式。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各个中心自身的集聚规模,避免因多中心而导致中心集聚效应受到消解而出现的“空城”现象;另一方面,需要在规划过程中避免出现“孤城”,规划紧凑式次中心,加强主次中心间的良性互动,保证各个次中心间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加快城市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地铁、公交等)建设,提升城市内部的交流和通勤便利性,在城市内部形成高效的网络化多中心结构,避免“切块式”封闭发展。


第四,推动城市内部行业的多样化发展,充分考虑行业异质性,制定差异化的行业创新政策。重视城市内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空间布局,保证本地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以创新为导向,出台创新要素的引导性政策,重点关注新兴行业、创新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结合行业异质性制定创新优惠政策,努力建设产业创新孵化器,充分保证行业创新优势。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R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洪银兴,桂 林.公平竞争背景下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路径——马克思资本和市场理论的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21,(1):5-16.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洪银兴和桂林(2021),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1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1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9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0)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中国工业经济》官方公众号
微信号:ciejournal

敬请关注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